随着A股注册制的全面落实,中国的茶叶企业又蠢蠢欲动了。信息显示,包括“中茶股份”“八马茶业”已经再次提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。
从2013年起,已经先后有安溪铁观音集团、安溪华祥苑、黄山谢裕大茶叶、中茶股份、澜沧古茶、八马茶业等知名茶企冲击IPO,但是无一例外铩羽而归。
数据显示,茶叶在中国的市场规模高达3000亿元以上,报告预计在2026年更将会超过4000亿元。
那么,为什么中国茶叶就没有上市公司呢?
因为,中国茶叶目前还是“小农经济”。
关于“为什么中国茶叶就没有上市公司”,作者张栋伟和好友李友杰做过讨论。
李友杰创办了“盒物”“盒友”,为伴手礼行业提供挖掘客户和裂变客户的SaaS小程序解决方案,服务了福建很多个的知名茶叶品牌。
在讨论时,张栋伟就指出,因为中国的茶叶,还停留在“农产品”阶段,没有进入到“工业品”阶段。
原因有三个:
即便是安溪铁观音这样的大品类,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一共的总种植茶园面积,也才0.67万公顷。
注意:根据地理标志保护的要求,超出这0.67万公顷的茶园,就不能再叫“安溪铁观音”。
这和“五常大米”“阳澄湖大闸蟹”的困境有点儿类似。
没有可扩充的产量,自然就没有可增长的市场规模。
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,茶叶从烘炒方法、原料品类、保存时间等维度,再加上土壤、气候等不可控自然因素相加,即便是同一个品类的茶叶,生长在相同的地方,就因为采摘时间的早晚,就会形成产品差异,并产生非常大的市场价格差异。
这和中药药材的情况同样相似,“三月茵陈四月蒿,五月六月砍柴烧”,除非能完全自主控制生产,否则品质无法保障。
但是,中国的茶叶企业恰恰是无法做到产品自主。
以已经公布了招股书的“中国茶叶”为例,2022年1-6月,中国茶叶的“茶叶鲜叶”自产234.91万元,外购1467.64万元;“毛茶”自产1016.19万元,外购26983.47万元;“精制茶”自产5365.59万元,外购39859.61万元,平均自产率连10%都不到。
这种情况下,茶叶就成了“贴牌”生意,如何能支撑文化品类的高溢价?
前面说过,中国各地的茶叶质量是靠天吃饭,并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差异。
在缺乏类似糖烟酒行业之类的公认标准前提下,其实全社会都分不清楚特级龙井茶和一级龙井茶的差异,更分不清楚2000元的茶叶比1500元的茶叶好在哪里。
只靠包装和口口相传,茶叶注定是个“生意”(CASE),而不是“商业”(Business)。
倒也不一定。
中国饮茶的小众调性差异,决定了用一种茶叶进行规模化销售取胜的道路是走不通的,但是不管喝哪种茶,其空间的体验要求、仪式流程和附加的文化价值很类似,所以投资做标准化的连锁茶馆,也许是有机会的。
另外,立顿这样的袋泡茶,在中国的渗透率才5%左右,相比于国际上普遍的25%左右份额,同样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,做个低价格的办公室专用茶的品牌也未尝不可。
最近2023年胡润富豪榜发布,可以看到,中国富豪和外国富豪有什么差别?
外国富豪是割有钱人,LV,特斯拉,爱马仕。
中国富豪是割没钱人,矿泉水,打游戏,刷脑残。
中国财富增长最快的富豪是拼多多,同样是做普通人生意的。
茶叶市场的未来,也许应该多关注普通人。
您说呢?
作者:张栋伟(市场营销专家、资深互联网人士、“酷实习”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)
扫一扫,或长按识别二维码
关注贝塔网官方微信公众号
我们有直面错误的勇气,点击按钮即可发言。
您也可以邮件:
prnews@iresearch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