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动互联网

阿里回香港:相逢之后再相拥

2024/8/23 11:29:00


▲阿里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的公告。



文 | 佘宗明

 

都说“相逢的人会再相逢”,阿里用行动续上了一句:再相逢的人会相拥。

8月23日早晨,阿里巴巴发布公告,宣布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,将于8月28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主要上市,成为在港交所、纽交所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。

靴子,就此落下。

新机会,由此涌动。

随着阿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地位由“第二上市”变更为“双重主要上市”,香港,阿里,我们,都会遇见更多的可能。

本质上,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,是阿里在投下“信任票”——为香港,为阿里,为更广阔的中国市场和更多人,更是中国特别是香港对阿里投下信任票。

 

01

 

说起阿里跟香港的关联,很多人都知道,阿里有着很深的“香港情结”:2007年,阿里的B2B公司首次上市是在香港,2014年,阿里集团整体上市的首选地也是香港。

后来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:阿里因股权结构原因,未能符合香港上市规则,辗转至纽约,于2014年9月15日登陆纽交所。

受此触动,2017年开始,港交所启动了自1993年开放H股以来的最大变革,一改原来对“同股不同权”双层股权架构的态度,推出“差别投票权制度(分类表决制度)”。阿里之后也推出“一拆八”的普通股炒股方案,为回港股铺路。
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2019年11月,阿里巴巴回港完成第二上市。

而今,阿里将香港新增为主要上市地,又会让阿里跟“东方之珠”的关系愈发紧密。

一家标志性的头部互联网科技企业,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,在彼此牵盼的牵引下,靠得更紧。

阿里在纽约香港双重主要上市,与其说是下了一盘棋,不如说是完成了一次“回归”。

在中概股企业中,拼多多目前仅在纽约上市,京东、百度此前都跟着阿里步伐,在纽约主要上市后又在香港完成二次上市。

把在纽约主要上市、在香港二次上市变为在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的,虽然有中通快递、BOSS直聘、百胜中国、再鼎医药、B站等公司,但头部互联网科技企业中,阿里是第一个。

在互联网巨头中,率先回香港第二上市,现在又率先将香港新增为主要上市地,阿里是在“回归”。

从2014年的“如果条件允许,香港,我们一定会回来”,到2019年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时的“在这个20周年生日之际,阿里巴巴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,就是回家,回香港上市”,阿里将对香港的情愫表露在了那个“回”字中。

▲2019年11月,阿里在香港联交所第二上市。现场全球客户代表齐聚。


如今把香港变为主要上市地,自然也是“回”——回归初心。将这份初心摊开,就是“扎根中国,看好香港”的意念。

从原来的阿里巴巴B2B公司,到后来的阿里巴巴集团,上市地第一选择都是香港,原因并不复杂。

香港是阿里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,是阿里国际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支点:2016年,天猫首次走出内地,在香港启动当年的“双11”购物狂欢节,成为国际化战略落地的重要节点;2018年,菜鸟宣布将投建香港超级ehub,也极具战略意义。

阿里把“看好香港”几个字写在脸上了。

考虑到阿里的体量和影响力,阿里将香港新增为主要上市地,势必引发示范效应和链式反应。

阿里2019年11月在香港第二上市后,当时就有分析师认为,阿里在港股承压背景下回归港股,能带来护盘效应,将吸引更多的内地资金进入港股长期持有,提高整体港股的流动性,同时也为其他科技股在港上市树立典范。

这次双重主要上市,标志性意义会更明显:阿里可以显著拉高港交所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、科研投入等技术指标,港股可以通过这样的优质交易标的加强对全球市场的吸引力。更多国际投资者配置阿里港股,更多内地投资者利用港股通渠道投资阿里,都在预期之中。

正如经济学家朱克力所说,阿里实行双重主要上市之后,有望提升香港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能力,有利于香港巩固和增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。

事实上,这不光是对香港巩固地位的助力,也是对香港未来前景的信心。

2022年11月,曾有传言称,阿里正在新加坡筹建全球总部。该消息此后谬种流传,阿里方面出来澄清:“阿里巴巴出生在杭州,生长在杭州,发展在杭州,阿里全球总部始终在杭州,是自然也是必然。”言下之意,阿里永远会扎根中国。

而回到贴近业务主要运营的中国市场的香港,回到离服务对象基本盘更近的地方,就是“扎根中国”的直观陈情。

 

02

 

阿里完成双重主要上市,对阿里也是好事——这本也是阿里自信回归的流露。

过去几年,在黑天鹅满天飞、灰犀牛遍地跑的环境下,中国科技股遭遇了寒流,阿里亦在其列。股价遭到抑制的短期表现跟带来能力沉淀的长期主义之间,也因此形成了明显“错配”。

对阿里而言,双重主要上市就是在释放信号、表明信心:阿里有信心去校准自我价值的罗盘,让更多中国投资者共享其发展机遇。

要知道,第二上市(Secondary Listing)跟双重主要上市(Dual Primary Listing)虽只有几字之差,但意义大不一样:

第二上市虽然流程更短、耗时更少、难度更小,但股价定价权仍在唯一的主要上市地,第二上市地则是通过存托凭证DR方式实现相同类型股票跨市场流通的“从属市场”。

在“二次上市”情况下,阿里港股价格仍取决于美股。

双重主要上市则需要上市公司股票发行符合两地的IPO规则,两个资本市场都是主要上市地,都有其独立性。

在“双重主要上市”情形下,阿里被纳入“港股通” 机制后,伴随而至的,是股东基础多元化,内地背景资金投资更方便。


▲第二上市跟双重主要上市有不小区别。


宏泰基金创始合伙人盛希泰的说法就很形象:二次上市意味着上市主体依旧在原有资本市场,相当于二次上市地对应的是真人的“数字人”,没有独立的定价权,只有依存关系;双重主要上市制度下,两个上市是完全一样的,“AB等同于BA”,都有独立的定价权,彼此保持独立的上市地位。

阿里实现双重主要上市后,单一市场波动或投资人情绪对它的影响可以降低,有利于实现价值重估,以缓解当前股价与基本面背离的情况。

毕竟,双重主要上市能形成跟各地市场表现关联度更好的估值中枢,减少企业市值被低估的几率。

有人估算,若以目前阿里1.55万亿港元的市值作为基数,以腾讯港股通持股比例稳定后(10%比例)的情况推算,港股通未来为阿里提供的市值增量贡献对应的规模或许将达到1550亿港元。

考虑到美股见顶预期前不久引发了踩踏效应,处在估值洼地的港股对全球资本避险的吸引力正在释放,这样的潜在增量资金颇具想象空间。

“因为相信,所以看见”,阿里实现双重主要上市背后,未尝不是“相信”——相信自身具备可持续增长潜力,相信股价表现能回归正常态,相信能为更多投资者带来更多回报,故而能看见双重主要上市的多重价值。

 

03

 

对可持续增长能力的信心,若是没有足够的支撑,很容易变成盲目自信。

说起来,阿里自我变革已开启1年有余。阿里有没有重回健康增长轨道,财报已经给出答案。

2025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,在明确“用户为先,AI驱动”战略,向电商、云两大核心业务战略聚焦和持续投入之下,阿里电商市场份额已经企稳,用户信任不断增强,阿里云来自AI的收入实现三位数增长,月之暗面等明星科技公司都在使用阿里云。

▲2025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,阿里聚焦核心业务取得成效,其中阿里云增长势头十分可观。


若短期业绩只是靠策略性“腾挪术”实现,而非靠长期战略布局获得,那就没有多少参照性可言。唯有走在“难而正确”的道路上,增长才可持续——哪怕眼下还面临“难”的一面。

有质量的增长总会提示人们,现有增速只是未来发展势能的初步释放。

因而,次贷危机预言者、《大空头》原型Michael Burry在二季度大幅增持了阿里,阿里成了其第一大持仓标的。高瓴旗下基金管理平台HHLR Advisors公布的美股持仓情况也显示,阿里占其总持仓的比例从一季度的0.23%提升到了9.55%。

“中国巴菲特”段永平的H&H国际二季度也加仓了阿里,增持比例达到7.9%。

而实现双重主要上市,也会成为阿里价值回归的催化剂。

当“流动性产生溢价”市场基本规律遇上增量资金注入,阿里对自我的信心也能得到更多的支撑。

就拿AI来看,开源大模型Qwen-2 72B力压Meta的Llama-3、法国著名大模型平台Mistralai的Mixtral,跃居全球开源大模型排行榜第一,见证了阿里在AI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上投入的成效。

但AI业务需要长期投入,离不开“耐心资本”支持。双重主要上市机制就能用融资渠道更多元,为阿里的AI业务提供“弹药支持”。

阿里是个风向标。可以预见,当阿里在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,它能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,更多科技企业也能从中获得经验、提振信心。

香港、阿里、更多科技企业、内地投资者等多方受益的世界,谁不期许呢?

在《最佳可能的世界》里,数学家埃克朗写道:每起事件就像树干,把网状的根伸向过去,把树冠托向未来。

阿里拥抱香港,就是以“回归”姿态把网状的根伸向过去,看向的则是未来。

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贝塔立场。本文系作者授权贝塔专栏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  • 合作伙伴

  • 官方微信
    官方微信

    新浪微博
    邮件订阅
   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、研究成果、产业报告、活动峰会等信息。

扫一扫,或长按识别二维码

关注贝塔网官方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