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2019年伊始,社交领域又活跃起来了,多款社交产品扎堆涌现,在更细分的领域开辟赛道。
2019年伊始,社交领域又活跃起来了,多款社交产品扎堆涌现,在更细分的领域开辟赛道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从短视频切入的多闪,甫一发布,就在字节跳动的加持下获得了100万下载量,春节期间更是拿出1亿现金参与红包大战,跻身App Store免费榜TOP5。
不过,其他曾经声势浩大的社交应用已无人关注,反而是一类以声音社交为主题的应用悄然崛起,以吱呀、soul、音遇为代表,其中吱呀在春节前夕一度跻身App Store社交榜TOP4,超过微博,排名仅次于微信和QQ。
声音社交犹如一匹黑马悄然杀出,在95后年轻人中悄然盛行,但是这种社交形式究竟靠谱吗?
“以图识人”的痛点
随着移动互联网LBS、拍照等功能在社交领域的应用,陌生人社交往往都停留在“看脸”、“就近”等快节奏的、浮于表面的阶段,人们很难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,找到走心的朋友,建立专属的友谊。
比如,探探就要求新用户注册时,必须上传正面清晰照,否则不让继续使用。对平台而言,上传照片其实就是 “看脸”。当用户的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照片上时,就会给“情感的流动”带来天然的阻碍,对平台不利,对用户也不够友好。
对用户而言,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,进入一个“看脸”的世界去寻求情感表达时,不得不同时面对这个世界潜藏的危险。尤其对女性用户而言,针对照片而来的、频繁的问候,一定会成为困扰。一旦她们感到到这一点,就可能会选择卸载,离场,导致平台男女用户的比例失调。
这时候,平台只能引导用户通过充值购买高曝光,或者一键强制喜欢等付费方式去获得异性回复。但是,这很容易导致女性用户因得不到平台保护而流失,平台只有通过不断地买量和市场推广去维持血液流动。
相比之下,声音是陌生人社交的温和切入口。用声音社交,可以天然地帮助用户去隐藏身份、隐藏容貌,让双方可以凭借想象力单纯沟通。
与文字、图片相比,声音本身是一种直接承载情感的表达形式,具有做陌生人社交的先天优势。
声音社交更具情感温度
近期,以吱呀、soul、音遇等为代表的声音社交软件迅速崛起,并在95后、00后等年轻群体中悄然盛行。
而事实上,吱呀自2018年12月正式运营至今仅三个月,是什么推动吱呀窜上社交榜前列的?主打声音社交的吱呀,是否确保能通过声音,去传达情感?
在这方面,吱呀依托的是自有的底层技术——精准声鉴。当新用户下载吱呀,进行注册时,须录制一段声音。
吱呀会引导新用户录制一段歌声、绕口令、饶舌等,然后通过用户上传的语音片段进行音色匹配,最终生成一张有主音色、声音性格、音色评分、匹配指数等信息的“声份证”。
比如,男性用户可以是正太音、少年音、青叔音等,女性用户可以是萝莉音、少女音、御姐音等。
用户凭借这张富有情感属性的“声份证”,去吱呀的声音世界遨游,平台会通过声鉴技术和大数据算法,进行实时匹配推送。
当用户听到有感觉的陌生人声音时,可以点击“喜欢”,立即与对方开启聊天模式。这种玩法免去了用户加好友、并等待对方审核通过的过程,缩短了社交链条,更加高效。
而如果听到的是不喜欢的声音,可以选择“扔掉”,而对方不会接受到信息,不会知道自己被“扔掉”,因此也不会感到不舒适。
对新用户而言,听的声音越多,“喜欢”或者“扔掉”的声音越多,所匹配的范围就会相应变化,那么匹配就越精确。
声音社交的市场空间有多大?
相对而言,声音社交缺少荷尔蒙的直观刺激,这可能导致产品启动初期很难出现爆炸式增长,吱呀是否能做成大众化市场?拥有特殊声鉴技术和快速匹配两大优势的吱呀,在后续的发展中又有多大空间?
2018年9月,贝塔咨询发布的《中国网络音频全场景发展研究案例报告》显示,中国网络音频用户规模迎来了新一轮增长,2017年中国网络音频用户规模达2.6亿,2018年有望达3亿。
连综艺节目也在挖“声音”的卖点。《中国好声音》、《蒙面歌王》也好,《身临其境》也罢,一经推出,便刷爆全网。
此外,《201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使用即时通信和社交应用的用户规模保持平稳增长,而且社交移动化、全民化的趋势也在逐渐增强。
当声音和社交这两种比较大的势能结合时,两相作用下,或许会爆发出更大的能量,声音社交的确正迎来一个可能伟大的时代。
社交的本质回归人与人,无论是图文、视频还是声音,其本质依然是调动用户社交互动的积极性,而声音天然能拉进用户距离,社交变量的本质,是声音中传递出的,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情绪。
以吱呀为代表的声音社交模式,或许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现象级应用。
扫一扫,或长按识别二维码
关注贝塔网官方微信公众号
我们有直面错误的勇气,点击按钮即可发言。
您也可以邮件:
prnews@iresearch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