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“我们今天又抢到了2000台PS5,囤货越来越简单了!”不久前,某黄牛组织在网上大肆炫耀着自己的战绩,此举自然激怒了无数玩家:你们闷声发财就算了,现在居然还敢跳脸嘲讽?!
“我们今天又抢到了2000台PS5,囤货越来越简单了!”不久前,某黄牛组织在网上大肆炫耀着自己的战绩,此举自然激怒了无数玩家:你们闷声发财就算了,现在居然还敢跳脸嘲讽?!对此黄牛不仅毫无悔意,还辩解称,自己有渠道有技术,给了那些愿意支付“辛苦费”的玩家一个100%买到主机的机会,是公平互惠的交易。
黄牛的说辞乍一听有点道理,但骨子里还是损人的强盗逻辑,毕竟黄牛在大批量抢购的同时,也占据了等量的资源,让很多本有机会原价购买的用户失去了机会。
黄牛手中白白胖胖的PS5们
这些黄牛这次跳的这么高,一方面是为了装逼,另一方面还是在宣传自己的店,用数据告诉大家“我们实力很强,货超多”。
那些不屑于从黄牛渠道拿货的玩家,对此再愤恨,除了对他们“口吐芬芳”之外,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办法。
因为从本质上说,在很多国家地区中,黄牛的行为顶多算是钻了法律的空子或规则的漏洞,不太好认定是违法行为,很难进行有效的约束。
这也导致了黄牛市场发展至今,规模已经相当庞大。据国外工程师分析,美国已有超过10%的PS5被黄牛倒卖,XSX占比要更多,倒卖出的利润更是高达上千万美元。
PS5转卖市场的溢价太过严重
但归根结底,PS5价格能被炒到这么高,黄牛只能算助燃剂,真正的起火点还是PS5供货严重不足,因此想要尽快灭掉黄牛们的威风,还是要靠索尼自己。
从索尼的角度来说,它何尝不想提高PS5的产能,以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?
先不说PS5价格再怎么涨,索尼也不会从中多赚到钱,超出的部分还是进了黄牛的腰包。
更重要的是,如果因为产能问题,致使许多有意愿购买PS5的用户长期无法得到满足,他们很有可能会失去耐心,进而将钱花到其它地方,比如买个switch或XSX。
然而要提高PS5的产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一方面,电子产品初期缺货也算是常规现象,主要是因为开辟一条专门的生产线成本很高,很难只为了满足初期的超高需求而过于放大产能,尤其像PS5这种常卖品.
一般至少要考虑未来1-2年的产能规模,当然如今PS5这种过于严重的缺货情况,大概率还是索尼有些低估了PS5初期的需求量.
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前期准备不足,以及疫情影响,索尼合作的供应商们掉了链子,导致多种核心元件长期不足,也使得PS5的产能难以提升。
在PS5发售之前就有过AMD芯片供应不足的传言
也有不少人认为,应该从销售渠道上用技术去反制黄牛,现在很多黄牛是用机器人或者后台漏洞去下大量订单,如果商家能用类似账号限购、身份验证等方式,就能够杜绝投机取巧抢订单的黄牛。
“一人限购一机”也许是打击黄牛抢货的好方法,但想要实现也存在诸多困难。太过简单的ip地址检测、手机验证都难不倒黄牛,有规模有组织的黄牛必然不会缺乏这方面的技巧和本事。
假如验证太过强硬和复杂,例如实名认证,也会有一定的风险。
首先是搭建这样的认证系统需要不小的成本,而且最近几年无论国内外,对于隐私安全的管理都在进步,收集这些信息的行为必然会受到管束,甚至还需要向相关部门报备。
网站也有可能会因为买家不愿填写认证信息,而流失掉部分用户,再加上收集的信息还有可能引发泄露隐私之类的风险,这对购物网站来说是得不偿失的。
去年国内还专门治理了一批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App,更多人也开始重视隐私安全。
更何况,做这种事情的收益极为有限,商家无论卖给玩家还是黄牛,都是一样的赚钱。做这些工作,顶多也就是刷一波消费者的好感和口碑。但值得称道的是,确实有良心商家在做着这样“吃力不讨好”的努力,沃尔玛就专门为次时代主机采取了特别的反制措施,并成功阻止了2千万次黄牛机器人自动下单,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认可与好评。
除了寄希望于索尼和零售商之外,面对黄牛的猖獗,玩家所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。
那些迫切想要入手PS5,但又不想让黄牛占便宜的玩家,会选择坚持去日本乐天、亚马逊等海淘网站刷现货。他们还为此自发组织了互助帖和交流群,一旦哪里放货就通知大家抓紧去抢,多少算是玩家对黄牛的一种“反抗”——涨价是吧?我还非要原价去买!
看起来日本亚马逊淘PS5的成功率还算不错
还有的玩家不想折腾,资金也较为充裕,就是单纯的想快点玩到。当黄牛的出价到达符合自己的心理价位,就决定入手,可能是5000,也可能降到6000时就下手了。早买早享受,东西值不值还是自己说了算。
当然,还有像笔者这样较为“淡定”的玩家,只想等PS5的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再入手。反正手头还有一堆打折时入手的游戏没玩,其他平台也不断有新作推出,对PS5的需求程度并不算高。任凭黄牛涨价,总之就是不买,看最后是我撑不住,还是黄牛撑不住。毕竟,等等党永不为奴!
扫一扫,或长按识别二维码
关注贝塔网官方微信公众号
我们有直面错误的勇气,点击按钮即可发言。
您也可以邮件:
prnews@iresearch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