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

通过优得宁与西乐葆比较,帮助患者找到关节“保护伞”的理想之选

来源:互联网    作者:      2024年07月11日 09:33

导语:

出梅入伏,蒸笼一般的“桑拿天”全面入侵,但比“桑拿天”更痛苦的是关节不适也在此时出来“凑热闹”。高温炙烤加上腰酸背痛,这坐立难安的滋味别提多难受了。尤其是老年人耐热性比较差、夏季运动少,再加上关节稳定性差,稍不留神就会被骨关节炎“缠”上。想要轻松“甩”掉骨关节炎,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塞来昔布。塞来昔布最常使用的是原研品牌西乐葆,不过随着专利过期,目前“塞来昔布”国仿品牌有很多,该如何选择呢?今天我们通过优得宁与西乐葆比较,帮你找到骨关节炎“夏治”的优选项。

优得宁与西乐葆比较:二者的相同点——成分同为塞来昔布

众所周知,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损害为主,最终累及整个关节组织且无法逆转的退行性关节疾病。其主要病症为关节疼痛、活动受限等。因此,目前骨关节炎临床治疗,主要在于两个方面:

一是止痛治痛,缓解关节不适症状;二是保软骨,延缓骨关节炎病变进展。

在众多的临床常用药中,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被欧洲抗风湿联盟指南推荐为首选药物治疗方案。在此品类中,200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《关节炎治疗指南》推荐塞来昔布适合作为治疗骨关节炎的首选药物。不仅如此,在2002年,在美国疼痛学会发布的《关节炎疼痛治疗指南》中,塞来昔布也被推荐为中重度关节炎疼痛和炎症的首选药物[[1]][[2]][[3]][[4]]。

作为骨关节炎临床常用药,西乐葆与优得宁的主要成分都是塞来昔布,有解热镇痛抗炎、治疗急性疼痛的作用。作为第二代止痛药,二者在服用后可快速起效,实现超过24小时的持久镇痛效果,实现止痛更治痛的目的。

优得宁与西乐葆比较:二者的不同点——原研药疗效精准更安全

在了解二者相同点之后,我们再来看看优得宁与西乐葆的不同点。二者最大的不同“根源”在于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区别。

西乐葆是塞来昔布的原研药,严密的研发之路和受专利保护的制剂工艺、配方等因素,使其成为行业“金标准”[[5]][[6]]。优得宁作为塞来昔布的仿制药,是以西乐葆为“蓝本”的模仿者和后来者。

相比优得宁,西乐葆疗效精准,可有效降低复发率。

优得宁作为仿制药,虽然通过了“仿制药一致性评价”,但仅意味着它在药代动力学参数上与西乐葆相似,具有生物等效性[[7]]。不过,优得宁临床数据相对匮乏,西乐葆自主研发的活性成分,使其治疗的“靶向性”更加精准。

相关研究显示:西乐葆在止痛治痛的基础上,坚持使用22周,可减少病症发作率达42%。坚持2年抗炎治疗,可带来长期缓痛获益,实现止痛治痛,降低复发率的治疗效果[[8]]。

相比优得宁,西乐葆不良反应少,长期使用安全性更高。

骨关节炎治疗是场“持久战”,药物安全性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基石。从临床安全数据来看,西乐葆塞来昔布原研药在上市的20余年里,拥有超过3500万患者使用经验、超过150个临床研究、122000患者人群等,均证实其有效性,且不良反应少,在胃肠道、心血管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安全性优势骨关节炎合并高血压、心脑血管疾病等特殊人群以及危重症患者,坚持使用西乐葆塞来昔布原研药安全性更高。

气温高、湿度高,吹空调......让夏季也成为骨关节炎的“高发季”。想要远离骨关节炎,切勿“贪凉”很重要。若骨关节炎已经引发关节疼痛,选择塞来昔布可直接根源,快速起效,缓解关节不适。作为塞来昔布品类的常见药,且通过优得宁与西乐葆比较发现,西乐葆凭借其原研属性,疗效更加确切、安全性更高,可以更好地止痛治痛保关节,改善关节功能,延缓关节病变进程。此外,在坚持服用西乐葆的同时,骨关节炎患者还要注意避免或减少深蹲、爬山这样加重关节“负担”的运动,平时注意佩戴护膝,可以起到保护关节和周围韧带以及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。总之,通过药物治疗与科学生活方式的协同助力,才可以让关节健康更有保障。


参考文献:

[[1]] 刘晓丹, 等.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. 2018;49(7):999-1005.

[[2]] 李雪梅, 等. 中国新药杂志. 2015;24(8):865-8.

[[3]] 胡欣, 等.中国新药杂志. 2012;21(6):601- 4.

[[4]] McKenna F,et al. Celecoxib versus diclofenac in the 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. Scand J Rheumatol.2001;30:11-8.

[[5]] 黄浪, 等. 北方药学. 2011;8(08):83-4.

[[6]] 李新刚, 等. 药品评价. 2013;10(12):8-12+21.

[[7]] 钟大放, 等. 药物评价研究. 2011;5:321-34.

[[8]] Leese PT, et al. J Clin Pharmacol. 2000;40(2):124-32.

(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贝塔网立场)
  • 合作伙伴

  • 官方微信
    官方微信

    新浪微博
    邮件订阅
   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、研究成果、产业报告、活动峰会等信息。

扫一扫,或长按识别二维码

关注贝塔网官方微信公众号